元数据

打造第二大脑

高亮划线

第二章 何谓第二大脑?

📌 求新”和“窥私”是当今媒体的发展趋势——政治纠纷的即时动向、公众人物的新鲜“大瓜”以及病毒式传播的表情包等。我们不妨做一个现代潮流的“逆行者”,重拾起札记本的传统,将我们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塑造得更加长久和私密。 ⏱ 2023-12-29 19:10:55

📌 。现代化、专业化的笔记,即所谓的知识模块——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而无须依赖大脑记忆的独立信息元素。 ⏱ 2023-12-29 19:10:53

第三章 第二大脑的运作机理

📌 理论指导实践的前提是将抽象的思维从大脑中剥离出来并转化为具体的形式。 ⏱ 2023-12-29 19:12:42

📌 创造力最实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不同的想法(尤其是看似毫不搭界的想法)之间建立起联结。 ⏱ 2023-12-29 19:13:23

📌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依赖提出观点和营销思想观点的能力。 ⏱ 2023-12-29 19:19:04

📌 个人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识记、联结、创新 ⏱ 2023-12-29 19:22:30

📌 第二大脑对于许多人来说,首先是一种记忆辅助工具,也即利用数字笔记保存某些容易淡忘的事件和想法。 ⏱ 2023-12-29 19:23:30

📌 第二大脑的第二层次用途则是将不同的想法予以串联。此时第二大脑便由基础的识记工具进化成为思维工具。 ⏱ 2023-12-29 19:23:39

📌 第二大脑的第三层次及其终极用途便是创新。 ⏱ 2023-12-29 19:23:56

📌 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 2023-12-29 19:24:16

📌 我们需要站在一位管理者的角度,从源头出发,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筛选。 ⏱ 2023-12-29 19:24:58

📌 一个有效的对策则是,仅记录下震撼人心的重磅信息并保存在可靠的位置,对于其他内容能省则省即可。 ⏱ 2023-12-29 19:25:36

📌 在锻炼自己寻找重磅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优化笔记记录能力,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痛点。 ⏱ 2023-12-29 19:41:14

📌 鉴于工作目标和事务的轻重缓急往往瞬息万变,因此我们需要让信息组织方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最佳策略便是以行动为导向,聚焦眼下正在进行的各种项目。 ⏱ 2023-12-29 19:41:52

📌 促进上述“快速联想”活动的有力手段:去粗取精。 ⏱ 2023-12-29 19:42:25

📌 每一个想法都有其精髓所在:它所承载的核心思想。 ⏱ 2023-12-29 19:43:46

📌 无论抓取、组织还是提炼,前述的所有步骤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也即将你的思想、经历和知识与他人分享。 ⏱ 2023-12-29 19:44:48

📌 对于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们来说,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往往将精力局限在信息的被动积累而非主动运用上。 ⏱ 2023-12-29 19:45:39

📌 试着让自己的关注重点由“寻找优质内容”转向“生产优质内容”,后者将会带给你远超前者的满足感。 ⏱ 2023-12-29 19:45:55

第四章 抓取:让笔记更“走心”

📌 我们可以将第二大脑想象成一座私人专属的“知识花园”,你可在此随心所欲地栽培各种创意或提升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会受到来自外界的观点侵蚀和噪音干扰。 ⏱ 2023-12-30 09:45:51

📌 创新和壮举绝非纯粹的机缘巧合,它们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创作流程。 ⏱ 2023-12-30 09:47:36

📌 软件工程师会建立一套实用代码库以备调取

  • 💭 怎么积累呢,现在在大仓下工作,可以很容易找到可以参考的代码。如果后面跳槽可能就不太好找了,得日常积累起来。 - ⏱ 2023-12-30 09:49:33

📌 知识资本既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来自内心世界。外部知识可能包括:亮点:书籍或文章中极富见地的段落;引文:播客或有声读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书签和收藏夹:迎合你个人兴趣的网页或社交媒体帖子的链接;语音备忘:在移动设备上录制的备忘信息;会议笔记:有关会议或电话沟通内容的笔记;图像:具有启发性或趣味性的照片或其他图像;启示:参加课程、会议或演出时取得的收获。 ⏱ 2023-12-30 11:37:51

📌 思想、见解或记忆的意义往往无法在短期内兑现。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记录、反复重温、多角度剖析,如此才能充分咀嚼出其中的深刻内涵。 ⏱ 2024-01-01 16:55:17

📌 换言之,费曼的方法是随身常备十二个开放式问题,每当一项新的科学发现问世时,便可以用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个测试,观察它是否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启发。 ⏱ 2024-01-01 16:56:39

📌 对于任何一条内容来说,其价值的量都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中总有某些部分的内容对于你来说是尤为有趣、有益,或者说有价值的。 ⏱ 2024-01-01 16:59:04

📌 人们在制作数字笔记时常常落入的一个陷阱,就是信息泛滥。 ⏱ 2024-01-01 16:59:18

📌 换言之,培养阅读习惯的秘诀在于,让阅读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 2024-01-01 17:02:09

📌 过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的信息,会更加容易记忆,这即所谓的“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 ⏱ 2024-01-01 17:23:16

📌 写作既来源于思考,又有助于思考。 ⏱ 2024-01-01 17:24:10

📌 将内心思想加以具象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所谓的(负面)反应循环(reactivity loop)——一种由网络世界中充斥着的各种焦躁、愤怒、煽情等负能量所拼接而成的“戾气仓鼠轮”。 ⏱ 2024-01-01 17:25:01

📌 记录笔记是最为简单易行的思想具象化方法。 ⏱ 2024-01-01 17:29:52

第五章 组织:以行动为导向

📌 ,环境会对个体思维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当人们身处开阔空间,例如某些宏伟壮观的古典教堂建筑内时,思维格局会被明显打开;而当人们处于相对逼仄的空间内时,思考的内容则会变得更加具体。

  • 💭 大教堂效应 - ⏱ 2024-01-01 17:30:11

📌 如果只是一味地抓取信息,而无法进行有效组织和检索的话,最终只会让人更加无所适从。 ⏱ 2024-01-01 18:05:03

📌 PARA系统(PARA [插图]),它很好地概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四大信息类型,也即项目(Project)、领域(Area)、资源(Resource)以及存档(Archive)。 ⏱ 2024-01-01 18:05:38

📌 如果你手上一时没有合适的项目,那么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途径安置相关信息,例如涉及某些生活“领域”的专用素材库,或是类似个人图书馆的参考“资源”等。 ⏱ 2024-01-01 18:06:38

📌 “项目”:工作或生活中正在从事的短期活动;2. “领域”:致力于长期履行的责任;3. “资源”: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课题或兴趣点;4. “存档”:除上述三项以外的休眠信息。 ⏱ 2024-01-01 18:07:39

📌 “项目”主要包括你目前正在积极追求的短期成果。

  • 💭 比如说,我现在在学习 6.824,那么和分布式计算,已经课程实验相关的东西就应该放在 6.824 项目中 - ⏱ 2024-01-01 18:07:42

📌 项目作为一种理想的现代化工作组织方式,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一是它们都有始有终,经过一段特定周期之后便会宣告完结;二是它们都需要以某种明确的结果宣告终结,例如“定案”“许可”“发动”或“出版”等。 ⏱ 2024-01-01 18:08:45

📌 # 领域(Area):长期致力的事项

  • 💭 项目短期,有明确截止时间,但是领域没有 - ⏱ 2024-01-01 18:09:48

📌 虽然没有具体的目标设定,但每个领域都有需要坚持的标准。 ⏱ 2024-01-01 18:11:38

📌 资源(Resource):具有潜在参考价值的信息 ⏱ 2024-01-01 18:12:13

📌 第三类值得保存的信息名为“资源”。所有你感兴趣,但又不属于“项目”或“领域”范畴内的主题,基本上都可以归入此类。 ⏱ 2024-01-01 18:12:23

📌 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参与的项目数量为5个到15个不等。 ⏱ 2024-01-01 18:13:20

📌 对于新手来说,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试图在记录笔记的同时确定其存放的位置以及存在的意义。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抓取信息的第一时间往往不是确定其性质的最佳时机。 ⏱ 2024-01-01 18:29:31

📌 将笔记存放于“项目”文件夹是为了迅速投入使用;存放于“领域”文件夹是为了帮助思考工作或生活;存放于“资源”文件夹是为了有朝一日深入探究某一主题;而存放于“存档”文件夹则是为了暂时忽略它的存在,却又能够随时招之即来。 ⏱ 2024-01-01 18:15:51

📌 知识必须有利于推进项目,否则便是有害无益的。 ⏱ 2024-01-01 18:16:07

📌 相比基于“信息来源”的组织方式,我更加推荐以“信息归宿”为标尺——更确切地说,就是以该信息可能促成的结果为导向。 ⏱ 2024-01-01 18:16:33

📌 需要为创作活动营造清爽的工作空间。历史文件的无序堆积将会大大降低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归档环节如此重要:将暂时不需要的某些文件从视线和脑海中移除,妥帖地存在随时可供调阅的地方。 ⏱ 2024-01-01 18:18:22

📌 不要让“如何组织‘第二大脑’”的问题成为压倒自己的另一个重负。请试着问问自己:“如何能够找出一条通往正确目标的捷径?” ⏱ 2024-01-01 18:18:48

第六章 提炼:萃取本质

📌 录笔记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时光旅行,你正在向未来的自己传递信息。 ⏱ 2024-01-01 18:37:29

📌 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录者,你的任务便是设法让这些曾令人激赏的信息经受住时间的严苛考验。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宝贵的知识历久弥新。 ⏱ 2024-01-01 18:37:29

📌 “可见性”是指信息的内涵与用途的易见度。它是一个能够帮助笔记信息穿越时空的关键因素。 ⏱ 2024-01-01 18:37:30

📌 笔记的体量与可见性之间呈一种反比关系 ⏱ 2024-01-01 18:37:32

📌 提炼是实现有效沟通的核心奥义。 ⏱ 2024-01-01 18:37:51

📌 先将某条笔记的要点标记出来,然后再标记出要点的要点,以此类推,便能层层提炼出笔记的精华所在。

  • 💭 Omnivore 做第一层重点,logseq / obsidian 做第二层,最终汇总吗? - ⏱ 2024-01-01 18:38:25

📌 我推荐使用项目符号让自己所做的纲要显得更为简洁。考虑到未来的自己可能完全不记得这份笔记的内容,因此在制作纲要时请务必使用自己的语言,并对一些晦涩的术语进行解释,以减少日后重温时的理解障碍。 ⏱ 2024-01-01 18:43:27

📌 渐进式归纳法”的核心逻辑在于“断舍离”,而非“滴水不漏”。有道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萃取之道即为进取之道。 ⏱ 2024-01-03 10:09:35

📌 关于画重点的一个有效的经验法则就是,每一层级的重点不应超过上一层级内容的10%~20%。 ⏱ 2024-01-03 10:10:16

📌 关于“渐进式归纳法”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画重点?”对此,我的答案是:在准备创作时。

  • 💭 带着写作目的去阅读,摘录 - ⏱ 2024-01-03 10:10:38

📌 这是信息管理的铁律——“接触信息”与“改善信息”必须同步进行。如此方能实现“访问笔记越频繁,价值发掘越深入”的良性循环。 ⏱ 2024-01-03 10:11:26

📌 评判笔记“可见性”的一个有效标准是使用者能否一览全局。 ⏱ 2024-01-03 10:13:42

第七章 表达:成果展示

📌 仅仅将一项任务分解成若干零碎步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系统对零碎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否则你只不过是又为自己平添了一大堆需要操心的琐事而已。 ⏱ 2024-01-04 10:10:20

📌 构建第二大脑以及提升知识管理技能的三步法——识记、联结和创新。 ⏱ 2024-01-04 21:02:09

📌 我最喜欢的一条经验法则就是“只启动那些已经完成了80%的项目”。这听上去仿佛是一个悖论,不过我本人的确只会从事那些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前期工作(信息抓取、组织、提炼等)的项目,从而确保自己永远不会启动一项无法完成的工程。 ⏱ 2024-01-04 21:03:40

第八章 创新也有套路

📌 ,在正式开始创作活动之前,必须首先将所有的原始材料收集和整理完毕。 ⏱ 2024-01-04 21:12:26

📌 我们完全可以将项目的范围压缩在可控的规模之内,事实上这也是确保成功的必由之路。 ⏱ 2024-01-04 21:21:43

补充资源及指南

📌 https://www.buildingasecondbrain.com/resources ⏱ 2024-01-04 21:35:54

读书笔记

第三章 第二大脑的运作机理

划线评论

📌 每当你在记录笔记时,不妨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记录才能够更好地帮到今后的自己?”这一问题将会引导你为自己制作的每一份笔记做好额外的注解——我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些?我此刻的想法是什么?我的关注点在哪里? ^15826765-7NPeQCopo - 💭 为未来的自己做记录 - ⏱ 2023-12-29 19:44:30

第四章 抓取:让笔记更“走心”

划线评论

📌 软件工程师会建立一套实用代码库以备调取 ^15826765-7NQ8ujbBi - 💭 怎么积累呢,现在在大仓下工作,可以很容易找到可以参考的代码。如果后面跳槽可能就不太好找了,得日常积累起来。 - ⏱ 2023-12-30 09:54:04

第五章 组织:以行动为导向

划线评论

📌 ,环境会对个体思维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当人们身处开阔空间,例如某些宏伟壮观的古典教堂建筑内时,思维格局会被明显打开;而当人们处于相对逼仄的空间内时,思考的内容则会变得更加具体。 ^15826765-7NTEZxEvY - 💭 大教堂效应 - ⏱ 2024-01-01 17:30:22

划线评论

📌 “项目”主要包括你目前正在积极追求的短期成果。 ^15826765-7NTHufjfM - 💭 比如说,我现在在学习 6.824,那么和分布式计算,已经课程实验相关的东西就应该放在 6.824 项目中 - ⏱ 2024-01-01 18:08:28

划线评论

📌 # 领域(Area):长期致力的事项 ^15826765-7NTHA1oRF - 💭 项目短期,有明确截止时间,但是领域没有 - ⏱ 2024-01-01 18:09:54

第六章 提炼:萃取本质

划线评论

📌 先将某条笔记的要点标记出来,然后再标记出要点的要点,以此类推,便能层层提炼出笔记的精华所在。 ^15826765-7NTJDtxPz - 💭 Omnivore 做第一层重点,logseq / obsidian 做第二层,最终汇总吗? - ⏱ 2024-01-01 18:41:17

划线评论

📌 先将某条笔记的要点标记出来,然后再标记出要点的要点,以此类推,便能层层提炼出笔记的精华所在。 ^15826765-7NTJw8wvC - 💭 所以这里的渐进式是指逐层阅读,标记重点,以实现提炼要点。 - ⏱ 2024-01-01 18:39:28

划线评论

📌 关于“渐进式归纳法”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画重点?”对此,我的答案是:在准备创作时。 ^15826765-7NWf3HoiL - 💭 带着写作目的去阅读,摘录 - ⏱ 2024-01-03 10:14:25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