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数据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200
  • 书名: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 作者: 李笑来
  • 简介: 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作者通过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节省时间的方式其实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像特异功能?都是平凡人,为什么若干年后已有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 出版时间: 2013-10-01 00:00:00
  • ISBN: 9787121210273
  • 分类: 个人成长-励志成长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PC地址: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38c327807165a2aa38c3323

高亮划线

再版前言

📌 但这是必需的,因为说教总是令人厌烦——无论它有没有道理,无论对于说教者还是被说教者。 ⏱ 2022-10-09 18:05:49

3 解决

📌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只有接受这个简单的事实,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时间不可管理”,尽管听上去很简单,但是理解它,进而接受它,可不见得那么容易。因为,它未必是(甚至几乎肯定不是)你以往已经认同的观念。 ⏱ 2022-10-10 09:57:27

1 孰主孰仆

📌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 2022-10-10 10:01:33

2 何谓心智

📌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 2022-10-10 10:01:40

3 我的案例

📌 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 2022-10-10 12:18:23

1 速成绝无可能

📌 在这漫长的30年里,由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 2022-10-10 12:25:39

3 完美永不存在

📌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总是脆弱?因为他们总会被现实打击,而且不明就里,常常怨天尤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 2022-10-10 12:44:22

4 未知永远存在

📌 这只是几个常见的例子而已。自学过任何一项技能的人,都能理解这种“牛角尖陷阱”几乎无处不在的事实。然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 ⏱ 2022-10-10 12:50:37

📌 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另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够解决的。 ⏱ 2022-10-10 12:51:00

📌 未知永远存在 ⏱ 2022-10-10 12:51:58

📌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 ⏱ 2022-10-10 12:52:16

6 与时间做朋友

📌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 2022-10-10 12:59:38

1 估算时间

📌 为什么人们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呢?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 2022-10-10 13:30:08

📌 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 2022-10-10 13:30:28

📌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 2022-10-10 13:31:35

2 及时行动

📌 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 2022-10-10 13:33:21

📌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 ⏱ 2022-10-10 13:37:33

📌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 2022-10-10 13:37:25

📌 “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 ⏱ 2022-10-10 13:41:57

3 直面困难

📌 无疑,他们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 2022-10-10 13:42:32

📌 这些问题都源自同一个习惯: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 2022-10-10 13:44:28

4 关注步骤

📌 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 ⏱ 2022-10-10 13:45:04

📌 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插图]那样思考——他们更多地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会有效地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 2022-10-10 13:50:58

5 并行串行

📌 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和笔写下来,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对我个人来讲,需要思考的就是“非机械”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 2022-10-11 08:09:10

📌 把自己的时间切分成“时间片” ⏱ 2022-10-11 08:15:20

6 感知时间

📌 于是开始学着做每天的“事件日志[插图]” ⏱ 2022-10-11 09:59:57

📌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 2022-10-11 10:01:38

📌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 ⏱ 2022-10-11 10:02:24

7 记录开销

📌 正如理财时第一步是弄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一样,感知时间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做了些什么。 ⏱ 2022-10-11 12:10:39

8 制订预算

📌 前面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天记录时间开销。如果这个习惯已经养成,我们还要养成第二个好习惯:每天制订时间预算。 ⏱ 2022-10-11 13:33:52

📌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 ⏱ 2022-10-11 13:36:13

📌 可是,有趣的事不见得有用啊! ⏱ 2022-10-11 13:36:24

9 计划

📌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插图]。” ⏱ 2022-10-11 13:38:39

📌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 2022-10-11 13:40:28

📌 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 ⏱ 2022-10-11 13:41:31

📌 于是,在再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这一事实的同时,我一口气把计划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通过实践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完成的。这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慢慢把计划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后来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

  • 💭 所以做计划也应该一步一步做呀 - ⏱ 2022-10-12 00:31:31

📌 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长期目标、人生理想固然要有,但理想这东西往往太遥远,以至我们总是看不清楚。 ⏱ 2022-10-11 13:43:38

📌 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 2022-10-11 13:44:29

📌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 2022-10-11 13:45:36

📌 其实,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完全不具备制定有效健身计划的能力! ⏱ 2022-10-11 13:46:53

10 列表

📌 所以,制作一个列表,往往会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条,并保证自己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在长期使用列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经验确实值得分享。 ⏱ 2022-10-11 13:48:29

📌 但有一件事需要有规矩:列表必须随手可及。 ⏱ 2022-10-11 13:49:37

📌 如果有了什么新鲜的主意,不用放弃——那太可惜了——只需要启用另一个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 ⏱ 2022-10-11 13:51:13

📌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 ⏱ 2022-10-11 13:51:50

11 流程

📌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 ⏱ 2022-10-11 13:53:06

📌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细节。有些人做事仔细,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养成了这个简单的习惯而已。 ⏱ 2022-10-11 13:56:18

12 预演

📌 我认为,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 ⏱ 2022-10-11 13:59:04

📌 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 2022-10-11 13:59:47

13 验收

📌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 2022-10-11 14:00:26

📌 为了能将验收机制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纸和笔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 ⏱ 2022-10-11 23:27:11

📌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 ⏱ 2022-10-11 23:27:47

1 效率本质

📌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 ⏱ 2022-10-11 23:30:20

2 基本途径

📌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试错 ⏱ 2022-10-11 23:31:47

📌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一个聪明一点,但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观察”。 ⏱ 2022-10-11 23:32:33

📌 对“体验”、“试错”和“观察”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 2022-10-11 23:33:12

3 主要手段

📌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 2022-10-11 23:36:12

4 经验局限

📌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 2022-10-11 23:53:22

5 自学能力

📌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 2022-10-11 23:57:21

📌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 2022-10-11 23:58:59

📌 这里提到的“写作能力”,不是写小说的能力,不是写诗歌的能力,不是写剧本的能力,也不是写散文的能力,只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 2022-10-11 23:59:10

📌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 2022-10-11 23:59:43

📌 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最好的记录工具——纸和笔——有条件的话,最好固定一段时间来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支持的、反对的、无所谓的论点和观点记录下来。 ⏱ 2022-10-12 00:01:38

1 勤于思考

📌 独立思考[插图],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 2022-10-12 09:49:12

📌 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 2022-10-12 09:57:12

2 思维陷阱

📌 进步过程从本质上看其实就是不断地“试错”。 ⏱ 2022-10-12 09:59:30

📌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 ⏱ 2022-10-12 10:00:23

📌 不夸张地说,神与怪,都只是人们基于种种原因坚决“拒绝接受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应景解释”而已 ⏱ 2022-10-12 13:41:25

📌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一个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谁不希望一切都是简单的呢[插图]?可现实往往就是复杂的。 ⏱ 2022-10-12 13:41:36

3 因果关系

📌 所以,环境会“非常智能地”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作出与其行动相应的反馈——大多数人都没仔细想过这件事。这样说来,不管我们用心与否,我们都在对周遭的环境不停地发出相应的信号,而构成环境的人会接收到这个信号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 2022-10-12 13:46:53

📌 自证预言[插图]”——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 2022-10-12 13:49:26

5 举证责任

📌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事实上,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一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插图]。 ⏱ 2022-10-12 13:58:01

📌 说理之时,针对某一论点,对立双方的举证难度并非总是对称的——事实上,几乎总是不对称的。 ⏱ 2022-10-12 13:58:20

📌 由于举证难度的不同,争论双方的境况常常处于这种状态:● 其中一方肩负沉重的举证责任[插图]。● 另外一方则享有来自假设的恩惠[插图]。 ⏱ 2022-10-12 13:59:29

📌 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即“诉诸无知[插图]”。 ⏱ 2022-10-12 14:00:13

6 案例局限

📌 让学生们先去认真阅读这些“个案”,然后认真准备课堂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的行动方案。基本上,到今天为止,这种“教学模型”依然是这样运用的。 ⏱ 2022-10-15 00:17:14

📌 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 2022-10-15 00:18:35

7 对立论证

📌 实际上,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问题。 ⏱ 2022-10-15 00:20:10

9 辨析感悟

📌 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说“光想是没用的[插图]”,因为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价值,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 ⏱ 2022-10-15 00:24:16

📌 自利性偏差 ⏱ 2022-10-15 00:27:50

📌 这里提供一个很实用的建议: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 2022-10-15 00:28:39

10 克服恐惧

📌 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恐惧带来的懦弱。 ⏱ 2022-10-15 00:29:48

📌 “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 2022-10-15 00:30:27

11 辅助工具

📌 有些“思维训练”其实只是需要更改语言习惯 ⏱ 2022-10-15 00:33:17

📌 后悔”是最浪费时间的 ⏱ 2022-10-15 00:35:24

📌 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现在的行动没有出错的话。换句话讲,为了避免将来的尴尬,必须在今天采取正确的行动。 ⏱ 2022-10-15 00:36:13

1 学会倾听

📌 人类讲话的速度往往远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 ⏱ 2022-10-15 14:20:36

📌 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 2022-10-15 14:21:29

📌 不断收集、整理、修正自己的判定类知识,就好像是为自己编织一张“滤网”,以阻止无效的概念类知识的进入。 ⏱ 2022-10-15 14:23:33

📌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 2022-10-15 14:23:45

📌 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 2022-10-15 14:24:56

📌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 2022-10-15 14:25:03

📌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 2022-10-15 14:27:17

3 交流守则

📌 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 2022-10-21 20:33:01

📌 如果我们作为讨论的一方,发现对方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讨论吧,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就算对方不依不饶,我们也应该回避、回避、再回避,因为接下来的任何过程都已经不再是“讨论”,而更可能是仅仅为争而争的“争论”了。这种争论的害处很多:浪费时间,影响情绪,把对方变成敌人,失去更多朋友…… ⏱ 2022-10-21 20:33:52

📌 如果我们作为讨论的一方,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讨论吧,因为我们也已经不再是“讨论者”,而更可能只不过是一个为争而争的“争辩者”罢了。 ⏱ 2022-10-21 20:34:08

📌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 2022-10-21 20:37:08

📌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 2022-10-21 20:38:43

📌 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看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的 ⏱ 2022-10-23 08:19:04

5 勤于反思

📌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摆脱经验主义的第一个技巧就是“了解经验的局限”。 ⏱ 2022-10-24 09:57:25

📌 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类比思考几乎是跨越已知与未知之间鸿沟的唯一手段。 ⏱ 2022-10-24 09:58:43

📌 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得答案——马上获得解答往往是不可能的。上文曾经提到过,“很多时候,不仅归纳经验需要很长时间,通过演绎论证归纳出来的经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知道,有些阶段无法跨越。 ⏱ 2022-10-24 10:00:45

1 兴趣

📌 首先,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 2022-10-24 10:01:55

📌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 2022-10-24 10:03:00

2 方法

📌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2022-10-24 10:06:13

📌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 2022-10-24 10:06:37

3 痛苦

📌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人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当一个人身处极大的痛苦之中时,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对外界的感受。 ⏱ 2022-10-24 10:09:13

📌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 2022-10-24 10:10:05

📌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 2022-10-24 11:05:19

5 运气

📌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 2022-10-24 12:56:53

6 人脉

📌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 2022-10-24 13:05:28

11 节奏

📌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 2022-10-24 13:25:17

13 自我证明

📌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 2022-10-24 13:31:01

📌 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气平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如何议论根本没办法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状态。 ⏱ 2022-10-24 13:33:52

第8章 积累

📌 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作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他就很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 2022-10-24 13:36:09

📌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 ⏱ 2022-10-24 13:37:17

📌 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哪怕是在生活中,耐心也很重要。 ⏱ 2022-10-24 13:39:26

📌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那么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 ⏱ 2022-10-24 13:40:27

读书笔记

9 计划

划线评论

📌 于是,在再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这一事实的同时,我一口气把计划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通过实践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完成的。这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慢慢把计划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后来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 ^15826765-7CVtMYWxa - 💭 所以做计划也应该一步一步做呀 - ⏱ 2022-10-11 13:43:19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