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数据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书名: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作者: 采铜
- 简介: 盲目的努力,只是一种缓慢的叠加。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这便是精进。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 出版时间: 2016-04-01 00:00:00
- ISBN: 9787539990484
- 分类: 个人成长-人生哲学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PC地址: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72732ac05c985b72766ea4e
高亮划线
序 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 是的,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 ⏱ 2020-02-18 01:04:23
📌 见解并非存在于僵固的教条里,而是鲜活地生长在流动的生命中。 ⏱ 2020-02-18 01:04:58
01 时间之尺
📌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 2020-02-18 01:06:49
活在“全部的现在”
📌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 2020-02-18 01:07:37
📌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 2020-02-18 01:08:27
📌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因为这五种时间视角里每一种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 2020-02-18 01:09:44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 远期未来视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在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 2020-02-18 01:22:09
📌 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 ⏱ 2020-02-18 18:11:36
📌 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 2020-02-18 18:13:40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 “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 2020-02-18 18:14:08
📌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 2020-02-18 18:16:57
📌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 ⏱ 2020-02-18 18:17:03
📌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 ⏱ 2020-02-18 18:17:16
📌 林迪效应是指:“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 2020-02-18 18:21:49
📌 辨认“信息噪音”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 2020-02-18 18:22:37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 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 2020-02-18 18:27:20
📌 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 ⏱ 2020-02-18 18:29:08
📌 《享乐主义手册》 ⏱ 2020-02-18 18:29:53
📌 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 ⏱ 2020-02-18 18:37:58
📌 “心流”(flow)这个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已经渐渐为大众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 2020-02-18 18:38:52
从终极问题出发
📌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 2020-02-18 18:41:51
📌 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 2020-02-18 18:42:27
📌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 2020-02-18 18:43:45
📌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 2020-02-18 18:45:54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 2020-02-18 18:51:57
📌 那么“目标悬置”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就是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在这个停下来的时间(比如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 2020-02-18 18:54:19
📌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认为工作和爱好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因而没法把它们统合在一起。 ⏱ 2020-02-18 19:00:10
📌 实际上,只有当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时,你才会渐渐发现以前没有窥见的门径,发现之前未见的妙处。 ⏱ 2020-02-18 19:03:40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流动的时代》一书中写道,当代社会与过去的一个不同点是,过去人们常常因选择极其有限而痛苦,而现在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 ⏱ 2020-02-18 19:04:11
📌 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 2020-02-18 19:04:45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 这种现实的选择困境,可以用决策心理学中的“规则遵循理论”来解释。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 2020-02-18 19:17:50
📌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它是连续发展着的,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而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 ⏱ 2020-02-18 19:20:26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 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借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树起了重重无形的阻碍。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 ⏱ 2020-02-18 22:32:27
📌 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 ⏱ 2020-02-18 22:33:30
📌 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相应地,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加重。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 2020-02-18 22:33:49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 精益创业的价值在于,在这个动态演进的市场里,找到一种可操作的适应市场的方式。 ⏱ 2020-02-18 22:36:31
📌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 ⏱ 2020-02-18 22:38:58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 “任务转换”(task switching)也可以算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课题了。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switching cost)。 ⏱ 2020-02-18 22:43:54
📌 很多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 2020-02-18 22:45:54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 “直接传递模式”,即认为学习就是简单、线性的“传递—接收”的过程,学习的目标只是用静态的知识把头脑装满。他们认为,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 2020-02-18 22:58:14
📌 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它所希求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为了找到问题的解,我们可能会寻访任何可能的线索,查阅任何有益的资料,而不受既定的观点的束缚。 ⏱ 2020-02-18 23:02:36
📌 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并在由此问题招致的持续困扰和折磨中开启卓越的心智旅程。 ⏱ 2020-02-18 23:04:53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 苏珊·桑塔格说,人类社会中两个最主要的偏见,是用性别和年龄来给人贴上标签,粗暴地认为,男人就应该如何如何,女人就应该如何如何,年轻人就应该如何如何,老年人就应该如何如何。 ⏱ 2020-02-19 18:38:55
读书笔记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划线评论
📌 [插图] 图2-1 注:实现目标A/B :表示执行目标A/B,直到目标实现;执行目标A/B:执行目标A/B,但并未完成;悬置目标A/B:表示将目标A/B搁置一旁。 目标悬置的思维框架下,我们可以使用“悬置模式”来行动,这样我们的生活、学业和事业可以变得更加灵活,有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 ^15826765-7fephPnI9 - 💭 悬置模式有点像调度算法中时间片的思想 - ⏱ 2020-02-18 18:55:28
大脑需要“断舍离”
划线评论
📌 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观点。 ^15826765-7ffNTcbEG - 💭 本质上,这本书也是观点输出,知乎式的“干货”。 - ⏱ 2020-02-19 16:57:48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划线评论
📌 有时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各方面起始条件很差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一旦抓住了一个机会,就一个猛子扎进去,坚定不移,最后果真做成了一番事业,这可能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吧。而许多资源条件还不错、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人,反而因为选择太多而迷茫,始终无法对一件事做到全心投入,最后反而是一事无成。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我”有明显的能力上的短板,导致我在做某些事情时力不从心,难道也不需要改进吗?好,现在假设有一位创业者,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他的优势是思维缜密、分析问题能力强,也有比较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在商务、运营、营销这些方面明显缺少经验和能力,那么他应该怎么办? ^15826765-7ffQRADpa - 💭 成功学的书籍往往太过于强调“成功”的重要性了,这里指的成功更偏向于世俗眼中的成功。钱权,世人眼中的风光又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 ⏱ 2020-02-19 17:43:12
本书评论
书评 No.1
知乎式“干货”。第2,3章的一些观点感觉还不错,但后面真的是越看越无趣。 ^15826765-7ffVVuGjQ ⏱ 2020-02-19 19:00:31